**部分 細菌 一、化膿性細菌 1.金黃色葡萄球菌 2.甲型溶血性鏈球菌 3.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4.肺炎鏈球菌(肺炎球菌) 5腦膜炎奈瑟菌(腦膜炎球菌) 6.淋病奈瑟菌(淋球菌) 7.銅綠假單胞茵(綠膿桿菌) 8.鮑曼不動桿菌 9.創(chuàng)傷弧菌 二、胃腸道感染細菌 1.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茵 2.福氏志賀茵(福氏痢疾桿菌) 3.傷寒沙門菌(傷寒桿菌) 4.甲型副傷寒沙門菌 5.0139霍亂弧茵 6.幽門螺桿菌 7.空腸彎曲茵 8.黏質沙雷菌 9.液化沙雷菌 10.普通變形桿菌 三、厭氧性細菌 1.破傷風梭菌 2.產(chǎn)氣莢膜梭菌 3.肉毒梭菌 4.脆弱類桿菌 四、呼吸道感染細菌 1.結核分枝桿菌 2.麻風分枝桿菌 3.白喉棒狀桿菌 4.嗜肺軍團菌 5.肺炎克雷伯茵 五、動物源性細菌 1.炭疽芽胞桿菌(炭疽桿菌) 2.鼠疫耶爾森茵(鼠疫桿菌) 3.馬紅球菌 六、其他原核細胞型病原微生物 1.放線菌 2.諾卡菌 3.支原體 4.衣原體 5立克次體 6.螺旋體第二部分 真菌 一、皮膚癬菌 1.紅色毛癬菌復合體 2.須癬毛癬霉 3.斷發(fā)毛癬菌 4.紫色毛癬菌 5.絮狀表皮癬菌 6.石膏樣小孢子菌 7.犬小孢子菌 二、假絲酵母菌和其他酵母菌 1.白假絲酵母菌 2.克柔假絲酵母菌 3.熱帶假絲酵母菌 4.近平滑熱帶假絲酵母菌 5.光滑熱帶假絲酵母茵 6都柏林假絲酵母菌 7.釀酒酵母菌 8.新生隱球酵母菌 9.糠秕馬拉色菌 三、曲霉菌 1.黃曲霉菌 2.煙曲霉菌 3.土曲霉菌 4.雜色曲霉菌 四、暗色真菌 1.裴氏著色霉菌 2.緊密著色霉菌 3.皮炎外瓶霉菌 4.卡氏枝孢瓶霉菌 5.疣狀瓶霉菌 五、雙相真菌 1.申克孢子絲菌 2.馬尼菲青霉菌 六、其他真菌 1.串珠鐮刀霉菌 2.痂病鐮刀菌第三部分 病毒 一、正黏病毒科 1.人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 2.禽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副黏病毒科 1.麻疹病毒 2.腮腺炎病毒 3.副流感病毒 4.呼吸道合胞病毒 5.亨德拉病毒 6.尼帕病毒 三、痘病毒科 1.天花病毒 2.牛痘病毒 3.傳染性軟疣病毒 四、皰疹病毒科 1.單純皰疹病毒 2.人皰疹病毒8型/卡波西肉瘤相關皰疹病毒 3.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4.人巨細胞病毒 5.EB病毒 五、腺病毒科 腺病毒 六、乳頭瘤病毒科 人乳頭狀瘤病毒 七、多瘤病毒科 1.JC病毒 2.BK病毒 八、細小病毒科 人細小病毒B19 九、嗜肝DNA病毒科 乙型肝炎病毒 十、逆轉錄病毒科 1.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2.人類嗜T淋巴細胞病毒 十一、呼腸孤病毒科 1.科羅拉多蜱傳熱病毒 2.正呼腸孤病毒 3.環(huán)狀病毒 4.人輪狀病毒 十二、博爾納病毒科 博爾納病病毒 十三、彈狀病毒科 1.狂犬病病毒 2.水皰性口炎病毒 3.金迪普拉病毒 十四、絲狀病毒科 1.埃博拉病毒 2.馬爾堡病毒 十五、布尼亞病毒科 1.布尼亞病毒和新型布尼亞病毒 2.漢坦病毒 3.內(nèi)羅畢病毒 十六、沙粒病毒科 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病毒 十七、小RNA病毒科 1.甲型肝炎病毒 2.脊髓灰質炎病毒 3.柯薩奇病毒 4.埃可病毒 5.腸道病毒71型 6.人鼻病毒 十八、杯狀病毒科 1.人杯狀病毒 2.諾沃克病毒 十九、星狀病毒科 人星狀病毒 二十、冠狀病毒科 1.人冠狀病毒 2.SARS冠狀病毒 3.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 二十一、披膜病毒科 1.辛德畢斯病毒 2.基孔肯雅病毒 3.風疹病毒 二十二、黃病毒科 1.黃熱病病毒 2.登革病毒 3丙型肝炎病毒 4.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日本腦炎病毒 5.西尼羅病毒 二十三、分類未定病毒 1.戊型肝炎病毒 2.朊粒第四部分 寄生蟲 一、醫(yī)學原蟲 1.溶組織內(nèi)阿米巴 2.結腸內(nèi)阿米巴 3.陰道毛滴蟲 4.藍氏賈第鞭毛蟲 5.利什曼原蟲 6.瘧原蟲 7.剛地弓形蟲 8.隱孢子蟲 9.肉孢子蟲 10.等孢球蟲 二、醫(yī)學線蟲 1.似蚓蛔線蟲 2.毛首鞭形線蟲 3.鉤蟲 4.蟯蟲 5.班氏絲蟲與馬來絲蟲 6.旋毛蟲 7.糞類圓線蟲 8.廣州管圓線蟲 9.結膜吸吮線蟲 10.腎膨結線蟲 11.豬巨吻棘頭蟲 12.東方毛圓線蟲 13.美麗筒線蟲 14.棘顎口線蟲 15.艾氏小桿線蟲 三、醫(yī)學吸蟲 1.華支睪吸蟲 2布氏姜片吸蟲 3.肝片形吸蟲 4.并殖吸蟲 5.血吸蟲 四、醫(yī)學絳蟲 1.曼氏迭宮絳蟲 2.闊節(jié)裂頭絳蟲 3.豬帶絳蟲和牛帶絳蟲 4.亞洲帶絳蟲 5.細粒棘球絳蟲和多房棘球絳蟲 6.微小膜殼絳蟲 7.克氏假裸頭絳蟲 8.線中殖孔絳蟲 9.司氏伯特絳蟲 五、醫(yī)學節(jié)肢動物 1.恙螨 2.革螨 3.蠕形螨 4.塵螨 5.疥螨 6.虱